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8月15日蘭嶼大船『Si mangavang-回家』活動延後舉行


 蘭嶼拼板舟「Si Mangavang-拜訪號」18槳大船,原訂於今(101)815日,自墾丁大灣沙灘出發,經鵝鑾鼻岬角橫渡黑潮回到蘭嶼故鄉,因天候因素,活動將視海象及天候狀況再行決定何時啟航。原訂於814日於墾丁大灣沙灘舉辦之「Si mangavang拜訪號啟航晚會」亦配合調整於正式啟航前辦理。

    依據中央氣象局最新(813 AM 0500)預報資料顯示,海象與天候狀況十分不穩定,而蘭嶼拼板舟為非機械動力,係以人力划行木造船隻,雅美(達悟)族人透過一代代的經驗傳承與順應自然運行法則,形成優越的航海智慧。經蘭嶼耆老與划舟勇士觀察海象及天候認為,天氣現況並不適合航行,為尊重自然,『Si mangavang-回家』活動將視天候狀況另行擇定啟航日期。

Si Mangavang拜訪號的旅程不會止息,大船仍將滿載著祝福,在不久的未來啟航,完成此次深具意義的活動計畫,並繼續拜訪未曾到達之境,跨越海洋,傳達友誼。臺東縣政府、蘭嶼鄉公所與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也將密切觀察天候狀況,為大船的再度啟航做好萬全準備,敬請關心大船活動的民眾持續關注與期待。欲知大船活動最新資訊請隨時關注航向美好部落格lanyutaiwan.blogspot.com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航海講座-「太平公主號」古帆船航跨太平洋的故事


「太平公主號」古帆船航跨太平洋的故事          劉寧生  2012-8-3



一個傳說中的導航術                                       



以星星作為唯一嚮導橫渡數千海里的大洋,航海獨木舟 Hokulea的航員認為夏威夷人本來就是海洋民族。獨木舟的價值觀就是他們從小學習的價值觀。而這些也應該與別人分享。

1976年由Piailog帶領第一艘復原的雙體獨木舟Hokulea船長19公尺,不帶任何海圖或現代儀器,由夏威夷航行4200多海里抵達大溪地。這項壯舉開啟了夏威夷人的文化復興運動更開啟了波利尼西亞人對自己祖先幾千年來在大洋四處遷移所做的事情。而且讓大家明白,我們應該以自己的身份為榮,影響至為深遠,迄今徧及於整個大洋洲。

航海獨木舟的精神就是在於分享:分享歷史、文化、價值觀、責任、互助。學習和諧共處、合力分工。與蘭嶼的傳統精神相符。



Kon Tiki 開啟近代海洋探索的航海家 海爾達爾Dr. Thor Heyerdahl

1947年,在茫茫太平洋上,一隻迎風抗浪的木筏載著6個冒險者,當木筏離開秘魯海岸已有850公里的時候,他們驕傲地說,“我們是在海底之上15000英尺,但是到達最近的海島“還得走3500海里

  二次大戰前,一位挪威青年學者正深入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亞群島進行動物研究調查時,突然意識到,這個群島上的第一批居民,可能是在西元500年從南美洲的秘魯漂洋去的。但是當時南美洲居民的文化,還處在石器時代,海上交通工具只有木筏,沒有船。因此許多科學家認為他的說法不對,最簡單的原因是:人類不可能乘木筏橫渡太平洋,安抵彼岸。

海爾達爾要去驗證他的見解是對的,木筏可以橫渡太平洋。19474 月,這個挪威人就徵集了挪威、瑞典籍的5位志願者,有人類學專家,有工程師,有無線電報務員,有藝術家,最後還有一隻說西班牙語的鸚鵡。組成了一個遠航隊伍,他們自己採伐樹木,自己建造木筏,然後在秘魯政府和海軍的幫助下,從秘魯出發。

由拖曳船拖到洪堡海流以後,他們所使用的唯一的現代儀器就只有無線電。 食品方面是分成兩組,一組是完全古代秘魯人的食品,主要是薯干及肉乾。另一組驗證支援此次行動的美軍開發的軍需品。新鮮的魚則從海中捕撈,食水以中通的竹管貯存,並繫於筏邊自然冷卻,途中補充雨水。此行他們經歷了很多奇妙的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經歷。後來他將自己的航行故事著書出版,描寫了他們的航海曆險的 長篇紀實小說後來被拍成了電影『Kon-Tiki』,並於1951年獲得奧斯卡長篇紀實電影獎。此書的中文版名為《孤筏重洋》

1969年和1970年,以埃及古王室墓室筆劃為本,製造蘆葦船(紙莎草船)“太陽”號,兩次模擬古代探險的偉大航程,終於橫跨大西洋,自摩洛哥的薩非港 直達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從而證明了地中海古代文明可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傳播至美洲。1977年至1978年,以蘇美爾型蘆葦船“底格裏斯號”,從沙特阿拉 伯河出發,進入波斯灣,通過霍爾木茲海峽,來到阿曼灣,駛入阿拉伯海,然後撥頭向西,沿著亞丁灣,抵達紅海的吉布提。這次海上探險的成功和沿途的考古發現,充分證明了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印度河谷這三大古文明地區之間的海上聯繫。海爾達爾用自己的海上探險證明:海洋對古代人來說,不是天險而是通道,更是人類早期的交通幹線

太平公主號

「太平公主號」是一艘仿明代戰船而製造的傳統古木製帆船,希望創下由亞洲往返美洲世界紀錄的復原古帆船。2008年,太平公主號以臺灣為啟航點,成功抵達美洲大陸。但在次年回程,航行了一萬六千多海浬後,在離台灣宜蘭蘇澳外海30海浬,遭利比亞籍的商船撞沉。

2001年,劉寧生以西式雙桅帆船完成環球航行後,興起製造古船來橫貫太平洋的念頭,然而他手上沒有設計藍圖及準確的比例圖,他發起和執行復原船建造及航行計劃。劉寧生曾找了許多的圖書館及學者專家均無所獲,終於在台灣國家圖書館找出古文獻《閩省欽定戰船條例》及整合南京發現的戰船條例殘本。參考過這兩份文獻下,劉寧生以此為基礎,與其他醉心航海的朋友,在20071月集合十多名福州、泉州、漳州三地的木帆船匠人於泉州晉江深滬港依據明代福建造船技術複製出外海戰船趕繒船,12月下水。

新船被命名為「太平公主號」,因新船的目標是友誼及文化交流與世界和平且要橫越太平洋,意思是太平洋的公主,故取其名。

「太平公主號」以杉木、樟樹、相思樹製造,總長15.5,船寬4.56,排水量30噸,共有13個隔艙,每一間隔艙並不相連,萬一船艙有破損,隔艙設計可以防止其他船艙受到影響。高於甲板的船樓用以設物及為船員作休息間,甲板擺設15.6杉木主桅杆,並用十噸重石條來作壓艙石平衡船身。三名帆匠以傳統工藝製成帆布,帆布用掏碎薯榔染制成紅褐色,有防腐、真菌、紫外線、風化及易乾的作用。由於趕繒船是戰船,所以老師傅依藍圖建造炮眼,然而「太平公主號」沒有武器,所以便把炮眼封上。整艘船全以木頭组裝,一口螺釘也沒有用過。此外,太平公主號裝設必須的高科技儀器,太陽能板為導航燈和全球定位系統提供電力。

現代海洋探險先驅Dr. Thor HeyerdahlDr. Tim Severin兩位多次的輝煌記錄,國人卻未曾有人認真嘗試以復原船再現歷史,因此「復原中國明代海舶暨遠航計畫」是再現中華文明,希望此舉可以激發國人勇於探索的精神。

「太平公主號」航行期間,開放台灣.中國與國際航員及相關中外學者分段參與,供作研究及驗證其理論。提供更多的機會使廣大的民眾實際分享復原船遠航的內涵。而最大的收獲是所到之處贏得了無數國際友人的熱情友誼和僑界的鼓舞,當地學校更組團登船參觀,更受到各地中..日文媒體的大幅報導,讓東西文化作了很好的交流,「太平公主號」被稱為是一艘名實相符的文化大使船。




劉寧生船長
現職 台北市帆船協會理事長
經歷 航海經歷總航程約八萬多海浬.
1992年首次完成駕帆船[福龍號]航跨太平洋的華人
1998~2001年帶領 [跨世紀號],首創華人環航世界一周的紀錄,環球航行887天。
2001~2009 年研究與策劃建造六百年前中式復原古帆船 [太平公主號],首創以中式復原古帆船航經日本-美國-香港-大陸共十四個港口,再航回台灣航跨太平洋,航程一萬七千多海浬。曾受邀在香港海事博物館、美國舊金山海事博物館、聖地牙哥海事博物館、夏威夷比夏博物館海洋中心展覽與演講.